百年紅樓變網紅,中山一院這個人文地標讓人充滿感動

發布者:管理員 (轉載自羊城晚報) 發布時間:2020-01-16

  今日上午,中山一院“杏林同創院史文化長廊”正式落成揭牌。這是中山一院2020年迎來建院110周年之際,由同創集團傾力設計打造的一項精品文化建設工程。
老建築煥發新活力
成醫務人員“打卡”新地標
  中山一院“杏林同創院史文化長廊”坐落於馬棚崗中山一院邱德根樓旁,由一條展示醫院發展歷程和成就的文化長廊,一條杏林小道和一棟院史小紅樓組成,並通過連廊把有近百年歷史的辦公樓(灰樓)和院史小紅樓連成一個有機整體。
  沿著文化長廊可以進入院史小紅樓,在竹子和花草掩映之下,亭臺院落錯落有致,頗有鬧中取靜之感。

  據了解,此次改造工程由同創集團歷時15個月完成,設計理念上延續了嶺南園林設計的理念,通過歷史文物的現代化表達方式,將一棟有近百年歷史的廢棄小紅樓重新裝修盤活,並保留了小紅樓民國時期的地磚、旋轉樓梯等歷史痕跡。
  工程將歷史與現代裝修工藝完美結合,營造出濃厚的復古文藝風,成為醫務人員新的“打卡”地標,為舒緩醫務人員工作壓力創造了場所條件。
首次展出多個重大手術老病案
  這次開館的歷史文化長廊、院史小樓展出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有著名心血管專家鄭振聲教授發明的體外反搏裝置部件,有醫院一批專家數十年前發明的手術器械、手工繪制的精美手術圖,還有中山大學容庚、商承祚教授的弟子陳偉湛老先生的書法作品。
  另外,文化長廊通過數百幅新舊照片,回顧了醫院自建院以來110年的歷史。

  值得註意的是,院史小紅樓還首次展出了一批在醫學發展史上有裏程碑意義的手術老病案,如世界首例100%燒傷病人搶救成功、亞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成功等重大技術突破的病案,還原了當時的救治過程。
馬棚崗曾是廣州“豪門之地”
  據史料記載,清朝順治及康熙年間,“兩藩”領兵南下攻破廣州後,在廣州城的東門外高坡上搭建了一排排簡陋馬棚,將一萬多匹戰馬養這裏,史載:“平藩之馬,豢於東山。”這就是“馬棚崗”地名的由來。
  隨著歷史變遷,清朝後期,馬棚崗沒有再養馬,一度成為荒蕪的墳崗。
  直到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國民政府兩任廣州市長孫科、林雲陔為拓寬廣州城居住環境,選定了馬棚崗、竹絲崗、松崗、龜崗等處作為高檔的“模範住宅區”建設用地,模範住宅區規劃有禮堂、圖書館、公共廁所、公共電話所、消防分所、水塔及水機房、市場等13項公共建築,還設有網球場、兒童遊樂場和公園。
  此後,一棟棟小洋房便在馬棚崗建起,馬棚崗與竹絲崗、龜崗成為廣州近代達官貴人和華僑富商居住的“豪門之地”,其中住過的名人就包括國民政府代主席李宗仁。